嘿,书友们,来来来,今儿给你们安利一本让人欲罢不能的男频神作!这书啊,简直是爽点密集,节奏飞起,读着读着就停不下来,比追剧还上头!主角设定新颖,一路开挂却又不失真实感,每个转折都让人拍案叫绝。我敢说,这不仅是男频爱好者的盛宴,更是所有追求刺激与想象的读者的不二之选!错过它,你真的会拍大腿后悔哦!赶紧加入你的书单,开启这场热血与智慧的奇幻之旅吧!
《回到明朝当朱标》 作者:会说话的眼镜
第1章我是朱标
朱标做了个梦,他梦见自己上上辈子是个图书管理员,上辈子是扭转乾坤的皇帝崇祯。
再过几个月,他就是大明最稳太子朱标了。
朱标看荷花池的蛤蟆,两个半大丫环站在旁边陪着自家世子爷。
穿越多了就是平常事,朱标心里叹息。
将士带着几个工匠收拾王府地面。
朱标看向他们,有人正去掉地面石板,在石板上凿花纹,随后清洗石板。
前几天,世子朱标走路时滑倒,磕到后脑勺晕了。
吴王朱元璋黑着脸让人赶快解决院子石板,免得再磕到自己儿子。
……
龙凤年后的吴元年。
历史上开局一个碗。
从老朱在应天称帝开始,明朝是最后一个,由汉族建立大一统的王朝,传十六帝,享国二百七十六年。
想到这里,朱标心痛,二百七十六年太短了。
怎么着也得让汉家天下跟那个星宿老怪说的口号一样。
“大明江山,日月永照。”
日月所照的地方,都是大明江山,明军所见的百姓,都是大明子民。
朱标豪情壮志在胸怀。
“贼老天又把我扔到这大明王朝。我认了,就让这大明天下活出个样来。”
朱标闭着眼睛,已经脑补出了大明整个过程。
历史长河,大明得国属正。
武虽然不比汉唐,文也不敌两宋,却没有汉朝和亲,唐的结盟,宋的纳币。
天子守国门,君王死社稷,不和亲,不纳贡,不称臣。
朱元璋早就率领二十万大军进攻洪都,陈友谅在鄱阳湖被擒杀。张士诚被擒杀,韩林儿也在上应天的途中遇到沉船,挂了。
汤和跟胡延瑞讨伐浙东的方国珍。
现在是夏季,到十月老朱便会以驱除胡虏,恢复中华,立纲陈纪,救济斯民。”为纲领。让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,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,率军二十五万,北进中原。
也完美的证明了一句话。
王侯将相,宁有种乎?
……
“这都过了好几个时辰,世子爷怎么还坐在那里。”
“唉,真可怜,院子这石板生了青苔,不小心摔到头,恢复也要好一阵。”
“吴王啊一定最喜欢我们世子爷呢,我今儿早可看的清清楚楚的,他一脚就把那块有青苔的石板踩碎了。”
“院子里的石板下都是空的呢,青苔太多。”
“那是当然,我们家世子爷玉树临风,英俊潇洒,谁能不喜爱。”
……
两个丫环聚在走廊,小声的交谈着,时不时看一眼坐在那里的背影。
朱标早就见过老朱了,长的高大魁梧,五官端正。
要是照着史书或者故事书上描写的去认识他们,那恐怕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。
因为,历史有无限种可能。
吴王府,另一处院子。
高大魁梧的男子对旁边低头做鞋底的马氏有些生气的怒道:“妹子啊,这些人真是越来越不像话了,咱以前就让把青苔除干净,现在好了,把咱家标儿给摔了。”
女子笑了笑,放下鞋底说道:“这不让去换了石板,咱标儿又不是豆腐做的,男孩子可不能那么娇气,非被你惯坏。”
“啥叫惯坏……那可是咱儿子!”朱元璋张了张嘴,却没有再说什么,把剩下的话咽进肚子。
马氏扬起脸,再次露出笑容说道:“重八,没事的,大夫说标儿休息几天就好了,你啊赶紧忙你的去。”
“不行,咱不放心,标儿可是咱从小带大的。”朱元璋脸上浮现处一丝坚定,咬咬牙,说道:“咱如今大小也是吴王了。自己的儿子还能被石头磕到,这种事不能在发生。”
……
……
房子里,朱标头后还隐隐作痛。
两个丫环拿了干净的衣服正帮他换。
朱标没想到自己的便宜老爹是朱元璋,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。
坐在桌子前,旁边的丫环倒了凉茶给他喝。
这凉茶不是21世纪的那种凉茶,带着草腥气,也没有崇祯那会儿的茶叶好。
“世子爷……”另一个丫环走进来,将几件衣服放在朱标旁边的床上。
这两个丫环年龄很小,长着娃娃脸,还不到十四五,后世也就是上初中的年纪。
朱标看着她点点头,开口问道:“这衣服哪里来的。”
“世子爷,这个是夫人做的,让世子当换洗用,原来的衣服摔破了。”丫环柔柔道。
朱标端起茶杯喝了几口对她挥挥手,说道:“你们两可以下去了。”
丫环点点头,说道:“世子爷,您要有事就叫我们。”
“去吧。”朱标点点头。
没了外人,朱标也安静的思考起来。
太子朱标会早死,自己虽然穿越了,估计不好好锻炼身体的话,历史会重演。
到时朱允炆削蕃,朱棣建立永乐,朱祁镇那小子搞个土木堡之变,崇祯一根绳。
大明又会重蹈覆辙。
按理说,老朱对自己儿子爱护有加,只要每天锻炼身体,心理素质过硬,活个八十九十也不成问题。
这么狗血的剧情,穿了崇祯穿朱标,哪怕是是网文作者也不敢这么乱写。
可它就是偏偏发生了。
院子门口传来脚步声,两个丫环走出院子,随后就有几道身影走了进来。
领头的就是有一双大脚的马氏,身后跟着两个丫环。
“石头还没换好呢。”马氏站在院子里,走到放青石板的地方问道。
石板是朱元璋请石匠过来帮忙收拾的,院子里有青苔的都要换掉。
马皇后。
听到声音,朱标就知道是谁了,到目前为止,他还没开口喊过马氏。
院子响起石板的声音,应该是有人在挪石板,朱标正犹豫着自己要怎么出去,回忆着原身的做事风格,免得露马脚。
“那石板下面是什么?”
清脆的女声传来,显然不是朱标院子里的两个小丫环。
“把石板挪开。”马氏吩咐施工的两个将士。
过了几息,院外有道柔柔的的声音响了起来:“你看它好大呀,黑红色的。”
旁边两个将士刚抬走两块石板,就看到地上爬着条黑粗的东西。
第2章马皇后
朱标听到丫环对话,开门走了出去。
马氏提着衣裙不慌不忙,一脚踩断了大蜈蚣,笑着道:“锦儿,玉儿,过来把它扫走。”
两丫环都不动,马氏看着自己宫里那个马合,说道:“马合你来扫。”
身后的小太监跑过来,扫起大蜈蚣出了院子。
朱标站在木廊下,平静的看着马氏,最先看到的就是她踩蜈蚣的大脚。
看朱标愣神,马氏想着自家丈夫吩咐自己的事,就走上前问道:“标儿,愣着干啥,过来让娘看看你的伤。”
看到自己爱子头上的包消散不少后,马氏放下心。
老娘昨天见过了,今儿已经是第二次。
老朱面相威严,马皇后却相反,她给人一种很温婉和蔼的感觉,见了她,朱标才知道为历史上的贤后称呼怎么来的。
质朴聪慧,衣服朴素,依然掩不住那种贤后气质。
朱标也没有想着上去就多么的热切,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两个世界的人。
“娘,伤已经好了。”朱标尽量自然的喊马氏。
记忆中,原主就是这样喊马氏娘,因为现在老朱还是吴王的原因,太监和小丫环也都只喊马氏娘娘。
看他没什么大问题,马氏才放心的宠溺一笑:“你爹这几天为了定都的事情忙的很,你这孩子可别让他担心分神。”
“娘,我记下了。”
马氏看朱标答应的乖巧,也不在说什么,只是让他这段日子小心点,免得在受伤。
随后就带着他去了自己的院子,那院子是专门挑来种菜做饭的,凉爽适宜。
有时候还会带着那些亲军的妻儿老人在这院子里一起织布缝衣服,做鞋子。
……
青石板路,白墙黑瓦,桥下溪水淌过,马氏住在北面的大院子,旁边的耳房厢房跟前开了几块菜地,砌了几口土锅。
朱标跟着进了院子,这就是最初的吴王府,简单朴素,一点也不奢华,那边院子里还有几个妇人在忙着缝补衣服。
马氏就让人把桌子上的凉茶拿来倒进粗瓷碗给朱标:“尝尝娘煮的茶,下下火。”
朱标拿起粗瓷碗,喝了几口觉得味道还不错,又倒了碗。
“慢点喝。”
马氏拿起擀面杖,走进屋子里,她的两个丫环锦儿和玉儿也去后院帮忙了。
朱标看她揉面,就知道她不是擀面条就是烙大饼,老朱特爱吃马氏做的面和大饼。
“世子爷。”
身后传来一道锦儿清脆的声音。
朱标回过神来,想起来这是在叫自己,便回过头,低头看着锦儿那丫环。
锦儿和玉儿都是马氏身边的丫环,锦儿精灵古怪,玉儿温柔如水,两人的性格就是反着。
“什么事?”朱标负着手转过身。
锦儿愣了愣,感觉朱标的气势就像圣君,随后就过来晃晃他袖子:“世子爷,你帮我们试试帽子好不好嘛。”
试帽子?难道是马氏带着那些妇女做的登基大典用的帽子。
马氏带众亲军妻女老母一起为文武百官做帽子,光是样式,就试着做了很多样。
他点点头,锦儿带着他走到菜地后的院子。
院子很大,放着几张大桌子在那里,旁边有几个小娃娃跑来跑去,桌子上放着几个黑色的帽子。
旁边的干活的妇人看到朱标过来,搬了椅子给他,又倒了杯茶,这才继续缝自己手里的帽子去了。
“哪一顶帽子?”
玉儿听到朱标问话,恭敬端过来四顶帽子,清浅一笑:“回世子爷,这几顶……”
“这几顶是汉冠,唐冠,宋冠,都是娘娘拿来做对比的,这顶帽子是新做的纱帽。”锦儿揪着胸前的发丝打着圈儿,抢白道。
朱标看了眼打趣着:“这几顶帽子,你们帮着试试大小不就好了。”
玉儿摇头,美眸含水:“这怎么行,这是男子的帽子,我们不能戴的。”
“他不就是男人。”朱标指着旁边的小太监看着玉儿和锦儿。
两人看了眼那小太监,摇了摇头,锦儿皱着眉:“他可不算什么男人。”
旁边的小太监跟着笑了笑。
朱标没有说什么,想想上辈子,那些难缠的文官还是靠着自己手下的宦官制衡的。
不过现在是明初,也不过多的担心,他们没有工资,老了干不了活就得自生自灭,为了不饿死也想抓个靠山收几个义子。
给他们点好处,掌控得当也是一件好事情。
……
朱标帮忙试帽子,马氏走过来笑着问:“你感觉舒服不,我啊就看新的乌纱透气凉爽,戴着也舒适。”
“那就听娘的。”
“行,百官上朝公干时带着乌纱就合适。”
对于帽子衣服这些事,都是女子的,他一个大男人哪里有什么审美,也就只帮着试试。
倒是锦儿把帽子淘气的戴在玉儿头上,学着样子称呼:“见过先生。”
旁边的马氏从玉儿头上拿下来帽子放到一旁,对那些妇女们喊着:“姐妹们,那些男人在外面浴血奋战,辛苦打仗,我们就让他们吃好,穿好,戴好,给他们搞好后勤。”
“是,娘娘。”
马氏又看了那些妇人手里做的衣服:“衣服舒服就行了,没必要非得按照以前的衣服做,袍子大些,屁股大的穿着紧了不好看。”
夜色降临时,老朱并没有回来吃饭,马氏准备了几个大饼留在锅里。
站在院子乘凉,玉儿那张小脸适时的出现在了朱标的面前。
“世子爷,吃饭了。”
刚才没有感觉到什么,玉儿把马氏做好的面放在他的面前的时候,朱标才感觉自己饿了。
马氏坐在那里,玉儿和锦儿还有那个小太监站在她身后。
手擀面劲道,朱标尝了几口觉得味道不错,要是来点辣椒味道更好。
马氏看他用完饭,就站起来收拾碗筷:“你那院里的丫环都太小,不懂事,这次要是伤的严重点,你爹还不吃了我。”
“没事的,娘。”朱标笑着。
“锦儿,玉儿,马合,你们过来。”马氏招手让她们几个过来。
“标儿,她们三个,今后照顾你起居。”
马氏觉得朱标院子里的小丫环都太小,自己身边这几个会读书认字,人也靠得住。
马氏道:“你院里的那两个小丫头跟着我好了,免得照顾不好你,又受伤。”
朱标点头道:“听娘安排。”
第3章老朱的心事
时间飞逝,岁月如梭
天不亮,朱标就沿着河畔跑步热身,锻炼身体从每天做起。
玉儿收拾屋子,锦儿和小太监郑三宝远远跟在后面,随时等他吩咐。
原本小太监不叫郑三宝,也不是郑和本人,他叫马合,但朱标回到院子就给他赏了个和历史一样的名字用,姓郑,叫三宝。
郑三宝对朱标的赐名也很是喜欢。
现在的应天被老朱治理的倒也挺好,想到自己在崇祯朝带着众官迁都回到南京时候的艰辛,心里就觉得现在的应天真是莫名可爱。
明末皇帝当太久……这是魔怔了吧,朱标摇摇头,笑了笑自己,把想法沉淀回脑中。
相对于他养病的悠闲,其他的人都挺忙的,忙着排练登基大典的礼数,各有各的事做,就连老四朱棣也跑到徐达军中玩刀枪去了。
原身龙凤元年就出生,跟着老朱也在战场操练过,拳脚功夫是有的,就是身子骨感觉有些弱鸡。
可能是自己磕到了头,有些举止怪异,她们也都当作是受伤后遗症,也没有怀疑,大多数朱标就点头笑笑。
城中的街道上,已经有做生意的起来了,过来过去也有老朱的亲军巡逻,威武神气。
要不是亲眼见过崇祯那会儿的危机,他真的会觉得大明朝会永远的兴盛下去。
他最近喜欢去河边锻炼,尤其爱练腰部肌肉,大汗淋漓一场就去河边的铺子。
鸭血纯天然新鲜,没什么激素,青田烧饼咬一口,桌上就是饼渣。
清晨,街上的青田烧饼铺子早早的就开业了,做烧饼的老汉一天到晚都在忙活,热汤,烧饼是主营食材,下雨才早早收摊回家。
棚子下是摆好的桌椅,擦拭一遍,老汉就装了几个烧饼吩咐自己儿子:“给刘先生送去,凉了就不脆了。”
朱标看了眼,这世上除了刘伯温,还有哪个先生爱这一口烧饼。
这个刘伯温,确实是才华横溢,可惜被胡惟庸针对妒忌,又加上浙党和淮西集团原本就有不和,丧命在胡惟庸手里。
如果刘伯温没那么早死,历史又会怎样,朱标有些好奇。
朱标一口喝完手中的汤,站了起来:“饱了,锦儿付账吧。”
锦儿拿出荷包付了账,两人紧跟着自家世子爷,就怕世子爷又不见了。
朱标到马氏住处时,就听到朱重八的声音。
“妹子,你能让咱好好吃口面不,叨叨啥。”朱重八一脚踩在凳子上,用筷子拌着面。
“行,我不叨叨,这事让刘先生跟你说去。”马大脚坐在一旁。
“给咱弄碗汤。”
“自己去。”
听到两人对话,朱标在门口等了几息,倒不杵老朱。他不仅是朱标,还是崇祯,怕是不可能的。
朱标上前温顺道:“爹。”
锦儿和郑三宝躬身行礼。
朱元璋停下吃面,看了眼朱标,英武的面孔变得和蔼起来。
“标儿啊,你看你娘,咱想吃碗面都不成。”朱元璋话虽然这样说,却没有半点恼怒。
朱标自知老朱和马氏不是真的生气,也就没有出声,在一边坐下来。
喝口汤放下,老朱两眼看着对面已经痊愈的朱标:“宋濂说这几天你没去上学。”
朱标原本以为自己哪里漏了马脚,听到是关于自己去宋老头儿那里上课的事,放下心来扮作乖巧。
“我看娘忙着置办关于登基的事,就想帮娘。”朱标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。
自己这乖儿子怎么突然关心起这些事了,是件好事,自己打的天下和万千百姓总得交给自己放心的人。
朱元璋眼角有了笑意,挪到朱标旁边:“功课不能耽搁。”
两人说了会儿话,朱标就回到自己院子去了。
……
朱标离开不久,朱元璋又犯起愁来,朝马氏做饭的屋子走进去。
“妹子,咱跟你昨晚说的那事,你给个话,”朱元璋挽着袖子,拿着果子啃起来。
马氏停下手里的活,走过来认真道:“重八,我看应天这地方就挺好的,在濠州修建都城最快都要几年,不能在等了。”
“这怎么成,谁不想光宗耀祖的回家乡,那群跟咱出生入死的淮西弟兄,也想光宗耀祖的回去,大家伙都盼着呢。”
“重八,濠州还得等,你啊就在应天早日登基,不登基就名不正,言不顺,事不成,定了应天早早断了有些人的念头。”
朱元璋不乐意,自己今天只是跟她提了想法,要是在濠州称帝建都,也就满足了自己和淮西子弟的心愿。
马氏一双圆眼睛静静地看着朱元璋,眼看着要准备登基,宫廷礼仪都在排练着。
帽子自己也都带着那些妇人连夜赶制,官服的事打算等确立都城后再说。
应天好好的地方他不要,非要听胡惟庸的去建在濠州,犟的跟头牛一样。
朱重八站在门口:“咱啊就觉得濠州这个地方好,弟兄们根就在那儿,到时建了都城,肯定是光彩。”
对朱元璋这个心心念念要建都在濠州,哪怕等几年登基都要在濠州的心思,马氏不跟他争论了,走到那里挑起帽子来。
“妹子,妹子你倒是跟咱说句话啊。”
“重八,你真觉得濠州那个地方建都城好?”马氏认真的反问他。
“阿,好啊,好地方啊。”朱元璋很肯定:“咱认为,建都应天不如濠州好。”
“重八,我跟你说实话,为了百姓,应天最好。濠州那地方不行,鸟都不拉屎的地方,还经常爱发大水。”
朱元璋转过头瞪着大眼睛重复道:“马秀英,啥鸟不拉屎的地方,你这话咱不乐意。”
马氏看他犟脾气上来,就安抚他:“我这就是打个比方。”
“有你这么比方的吗。”
“重八,你把都城建在濠州的话,万一发大水,大家伙儿都得摇着船上朝去。”
“发大水?那咱就在濠州修大堤坝,截住大水,咱让它黄河长江改道,把濠州地势垫的比堤坝还要高。”朱元璋刚道:“妹子,后宫不得议政。”
“我啊做我的事去,后宫不议政。”马氏起身出屋。
“来人,去告诉胡惟庸和刘伯温他们,明日清早上钟山。”
“是,上位。”
朱元璋在屋子烦躁的转来转去,定都这个事是大事,可不能草草的决定。
第4章定都之争
玉儿正帮朱标更衣。
这时,院门进来一位穿粉裙的姑娘,是马氏的新丫鬟。
“世子爷,夫人在门外等你。”
丫环年纪不大,此时在穿着中衣的朱标面前显得有些含羞带怯。
“爷,马上就好。”
玉儿看朱标心急,柔声道。
三人紧跟朱标出了小院。
府外!
朱标踏上马车,就听见马氏让赶马车,感觉车子晃了起来。
马氏以手扶额,一副头疼的模样,见他上车,当即道:“上紫金山。”
朱标看着马氏,知道有事情,开口:“娘,怎么了,突然上紫金山.”
钟山就是紫金山,不仅是江东佛教胜地,还是军事要冲,兵家必争之地。
等马氏说完,才明白了。
胡惟庸劝老朱定都濠州,但濠州建都就要等几年,老朱的意思就是濠州,登基就缓几年。
马氏和刘伯温的意思是在应天。
朱标明白了,这是让自己说服。
如果历史不偏的话,洪武元年(1368)夏天才会被徐达和常遇春攻陷。
假设北上,濠州,应天,登基确定一个,朱标会选应天。
南北优势和弊端也清楚,崇祯朝的迁都他知道。
目前最有利,最有可能说服老朱和淮西功臣的地方,是定都应天。
马氏就是老朱的命门,良药。
“标儿,你爹疼你,劝劝他,实在不行,想那个办法。”
“什么办法?”
朱标记得历史上是定都问题,有过分歧。
“碧峰法师他在长干寺,你爹最敬仰他。不过我跟你爹约定,不得干政。”
马氏的意思,如果不行,在想其他办法。
钟山脚下。
八月初,仍绿意盎然,山道两边站满了兵士,威武霸气,纷纷向朱标行礼。
山顶之上,香案供品整齐的摆放,李善长和胡惟庸站在老朱左边,刘伯温站在右边,四人对着图纸指指点点。
朱标离还有十几步远,就听见几人的议论。
“上位,在下认为应天之地乃龙脉之所,堪比您的故土濠州,论风水来说,绝对是难得的龙头宝地。”
刘伯温一番话说完,旁边的李善长双手搭在腰前,眼睛半闭着养神,并不言语。
倒是身后的胡惟庸面带微笑走上前来,走到朱元璋身边指着濠州方向:“上位是圣明之君,您乃真龙天子,这地方就算有龙,它见了上位这条真龙,也不敢枉自称大。
更何况,您是真龙,濠州就算再荒凉,风水不佳,也会因为上位您的居住变成灵山圣水之地。”
朱元璋转头看着胡惟庸,摇摇头:“你这个胡惟庸呀,真是会拍咱的马屁。”
“也就上位您能听出来我这番话,要是别人,不一定听的出来。”胡惟庸继续拍着马屁。
李善长点头微笑:“在下认为,应天和濠州都不错。”
“刘伯温呐,说了半天,咱还是觉得我们濠州比应天好。”
听到这话,刘伯温只好低头看着地面,不在说话。
马氏站在树后,听到这番话有些不高兴,看着旁边的朱标低声说道:“待会儿,你就帮娘劝劝你爹。”
朱标看到马氏这么说,知道马氏是一代贤后,就点头:“娘放心,儿子会好好劝劝爹的。”
四人还在讨论,朱标定了定神大步上前:“爹。”
朱元璋正哈哈大笑,回头看到朱标,招手道:“标儿,好儿子过来,咱和几位先生正讨论定都之事。”
“那我呢,重八。”马氏也从树后走过来。
“妹子,你来……咱也高兴的紧。”朱元璋转了转眼珠子,嘿嘿笑着。
原身见过刘伯温和李善长他们,不过朱标自己这还是穿越以来第一次见。
知道这几个都不是一般的人物,便对他们点点头,算是打过招呼,也没有多惊讶殷勤。
李善长和刘伯温也点头回礼。
胡惟庸倒是走上来,对朱标和马氏行了一礼:“胡惟庸见过娘娘,世子爷。”
朱标也没有太客气,毕竟以后他是君,胡惟庸他们这些在有功劳也是臣。
自己要是太客气,反而没了势,这个气势还是要拿的稳些。
朱元璋望着山下,对朱标豪爽道:“标儿,这就是咱打下的江山,爹想把都城建在濠州,你觉得如何!”
刚才的话,朱标早就听到自己老爹的意思,直说应天建都也不妥,就算老朱是自己爹,在这几个先生面前,自己这也不能乱说话。
正是夏末,整个应天都在脚下,绿树环绕,朱标指着应天。
“北临长江,南抱群山,山环水抱,形胜天地,长江自西向东过应天,是大江南北的要津。
如果定都应天,进可以越两淮向北而上,退可以划长江作为自守。应天扼长江之险,踞钟山之尊。”
朱元璋两眼看着朱标,眼里都是欣慰,这小子这一番话说的自己心里乐开花。
但他心里想要定濠州,所以只是看着他:“标儿,你也希望咱定都应天。”
“没有,儿子只是认为这应天是重要的兵家胜地,是百姓之福。三国时,诸葛先生也认为应天是帝王之宅。”
朱元璋这次转头看向身后的马氏:“妹子,咱怎么听着是你的意思。”
“我可没有,后宫不得干政的话我记着呢。”马氏看着朱标宠爱着说:“标儿聪明,我可教不来。”
“世子爷聪慧,是上位有福气啊。”李善长笑咪咪的看着朱标。
刘伯温道:“上位,在下认为世子说的有道理,早日称帝也是百姓之福,众将士都盼着上位您早日登基。”
胡惟庸走到刘伯温跟前笑着道:“刘先生,这闽粤一带还没有完全平定,方国珍还未完全征讨,现在称帝早了些。”
李善长也过来对刘伯温笑着道:“刘先生,上位称帝,做天子当刻不容缓,不过眼下时局未稳,称帝可是千秋大业,不能心急,建都濠州,正好缓几年。”
李善长和胡惟庸一致对朱元璋说道:“应该继续高筑墙,缓称帝,广积粮的策略,在濠州把都城建好后,完全扫平天下,再称帝。”
刘伯温摇摇头,“在下认为上位称帝,已成定势,那些残匪流寇不必放在眼里。我们选定国都。上位早日登基,就是民心所向。”
朱标看出来了,这胡惟庸和李善长就是和刘伯温一直唱对头戏。
便上前点头:“爹,我也认为称帝应早不应晚。”
朱元璋对朱标一直都是盼着成大材,听到他有自己的见解也满意点头。
“咱儿子说的有理,不过这都城建在老家濠州,还是应天需要考虑,时辰不早了,先回去再说。”
朱元璋命人下山,身后跟着大队人马。
(点击下方免费阅读)
关注小编,每天有推荐,量大不愁书荒,品质也有保障, 如果大家有想要分享的好书,也可以在评论给我们留言,让我们共享好书!
垒富优配-最大配资官网-股票配资中心-我要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